一门四代从军志 一脉相传家国情
一家四代“接力”参军、保家卫国,家国情怀令人钦佩。2023年9月21日,在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胜利街道戚城屯村崔华增家,记者聆听了他家的爱国故事。
崔华增家的第一代军人是祖父崔允章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崔允章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,深入内黄、井店、后河一带的敌占区打游击,并在抗日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胜利后,濮阳成为中原解放区的腹地,崔允章担任戚城屯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任,带领全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等工作。
崔华增家的第二代军人是父亲崔兰坤。1947年,崔兰坤在戚城屯村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,参军入伍。由于崔兰坤的模范带头作用,戚城屯村40余名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。这件事受到中原解放区通报表彰,戚城屯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支前模范村。直到现在,“47年大参军”的故事还在戚城屯村内流传。崔兰坤入伍后刻苦训练,光荣入党,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负伤,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二等伤残军人。
崔华增本人是他家的第三代军人。他19岁参军入伍,在部队光荣入党,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。当时,崔华增所在的炮兵连克服困难,利用手中的纸笔,精准计算炮弹的落地时间、落点位置,完成四发急速射的任务,让敌人的指挥大楼变成了一片废墟。
受父亲影响,崔华增的儿子后来也积极入伍,成为家里第四代军人,在部队服役5年,并光荣入党。
一门四代从军志,一脉相传家国情。崔华增一家四代参军报国的事迹在当地成为美谈,他们家的红色家风不仅在家中传承,还扩散到周边四邻。
“去年有个叫王厚耀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,报考了空军工程大学,投身国防建设。”崔华增自豪地说。从小学到高中,王厚耀每次见到崔华增,都要听他讲战斗故事,对军旅生活十分向往。2022年,他终于如愿以偿,走进了空军工程大学。
“我虽然已经退休了,但仍可以发光发热。动员更多子弟参军入伍、报效国家,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崔华增表示。
退休后的崔华增初心不改,致力于国防教育宣传工作,积极参加宣讲团,深入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校、社区、农村开展国防教育宣讲400余场次。